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文

不推崇才能,使百姓不互相競爭;不看重那些稀有、罕見的財物,使百姓不去盗竊;不顯露容易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使百姓不會心神散亂。因此,聖人治理政事的原則是:淨化人的心靈,讓人們過上溫飽的生活,削弱人的志向,強化人的體魄,永遠使百姓沒有知識,與世無爭,讓聰明的人也不敢膽大安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政事,沒有治理不好的。

生醫科學家的觀點

其實“無為”一直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在學生時期所學的無為,都會認為是無所作為,然而事實上無為在我的認知中,反倒是建立一個良善的環境,這樣大家都可以在沒有人為干涉下生活,以工作環境來講,如果領導人可以建立一個讓員工專心工作,一起合作完成各種事情,那就不需要擔心有人工作不認真,有人會去鬥爭,或是有害群之馬,反之,如果一個工作環境是不完善,每個工作的人都需要跟同事做競爭,爭取資源,搶工作,那即使老闆訂出再多的規定,也無法改變這個現狀,這也是為什麼道德經的內容現在常常會被許多跟領導統御相關的課程所截取使用,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可以拿來管理企業,展現領導力的!

發表迴響

Up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